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湖南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解析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侗族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版图的广阔地区。侗族是古代越人的一个支流,与壮族和傣族有着同宗同源的血脉关联。传统的侗族同胞以稻田耕作为生,在山林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侗族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南版图的广阔地区。侗族是古代越人的一个支流,与壮族和傣族有着同宗同源的血脉关联。传统的侗族同胞以稻田耕作为生,在山林之间劳作生活。侗族有“南侗”和“北侗”之分,所生活的环境略有差别。湖南侗族主要生活在天柱和会同一带,是“北侗”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同胞能歌善舞,在田间劳动和日常生活过程中,歌唱成为他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在传播与传承的双重作用影响下,侗族歌声传遍五湖四海,并在子子孙孙的口中世代传承。诸如:劳动歌、劝世歌、叙事歌等体例结构,在侗族文化生活中自成一派,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

一、湖南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民歌是出生于草莽之间,最具有人民群众艺术智慧的一种艺术形态。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民歌作为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湖南湘西南地区,这里林深叶茂,溪流成群,山峦叠张,古老的侗族文化群落在山水之间散落分布。他们世世代代在这一隐秘的环境中生活,并在生活中创作着美不胜收的民歌作品。

可是谁能说因为爱情这些不能被原谅呢,何况她追着他的那些天天那么冷,下着雪。田铭这么说服自己,心却不由得温暖起来,就像听到了春天走来的脚步。

从湖南侗族民歌的艺术体例结构来看,其歌唱中通常分为“大歌”和“小歌”之分,“大歌”是具有丰富伴奏织体配合歌唱的群体性形式,通常以重唱和合唱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小歌”则是指代单人的独唱形式,有时伴有伴奏乐器,有时是清唱完成。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往往是决定其风格的重要载体。湖南侗族人民在民歌伴奏时最常见的乐器便是牛腿琴。这种乐器的音色柔美细腻,琴体形状犹如牛腿,为侗族同胞所原创。

从歌曲的表现形式来看,侗族民歌充分发挥了歌、诗、舞三位一体的传统审美特质,并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比如:“耶”是一种边跳边唱的艺术体裁,在各种侗族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活动中,这种形成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在群众之间迅速拓展,妆点节日景观。“嘎”是有歌无舞的简单结构,在日常劳动的闲暇之余,人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即兴歌唱,虽然没有庞大的阵容,但是表达方式最为真挚朴实。“款”的艺术形态较为独特,虽从属于民歌范畴,但是并没有歌唱旋律和舞蹈动作,而是主要以朗诵为主。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明快的节奏律动能够形成一定的套路,在侗族文化中独当一面。

从歌曲题材内容来看,侗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歌的创作中自然会把许许多多的真知灼见以及生活生产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形成传承有序的发扬光大。比如:古歌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回溯,许多历史事件和英雄传闻均在其中得到表述。叙事歌通常具有即兴性,主要用以讲述身边发生的事情。劝善歌是针对民间传统美德进行编创的,歌词内容主要讲述各种礼仪道德。

根据小波变换的原理,为了获得最优去噪质量,选取小波基函数时考虑其对称特点、紧支撑能力、正交性等原则[11],对比dbN、symN小波基,使用新阈值函数和引用的最优阈值规则,在不同分解层下,对模拟的高斯峰数据进行去噪,根据去噪后信噪比的评价指标,选择最佳的小波基和最合适的分解层数.

二、湖南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

在有关民歌的起源问题方面,当代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在众多理论考述中,有关地理因素是许多人所关注和承认的。民歌的“地理决定论”占据着一定比重。人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因素,从早期的适应环境,到逐渐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结合在一处,使人类文明更加进步。湖南侗族民歌的旋律音声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里山高林密,水流丰富,既有充分的生活资源,也有劳动更重的天然场地。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在这里生活可以使侗族群众过着独立的生活,长久以来与世隔绝。这种“文化孤岛”的地理面貌,促使这里的民歌传承往复,保持着十分原始的姿态,没有受到过分的侵染。

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提问,预测,观看相关资料和视频,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讨论,头脑风暴或知识小测验等方式,引入阅读教学话题,激活学生头脑中同类话题的图式,拓展同类话题写作词汇,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认知需求,唤起阅读期待,提高语篇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完成英语词汇和话题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英语写作语言,为英语写作打下基础。

正因于此,湖南侗族民歌形成了独特的流传方式。在常规条件下,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流转,通常是通过以传播促传承的方式进行发散的。在某一社会横切面上,一种艺术形式一旦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就会在民间艺人的游走和表演之中,在广泛地域中形成辐射效果。这样的辐射可以促使艺术形式在多地生根发芽,形成良好的生长态势。即便因为某种客观原因造成在某一地区无法继续生存,但也足以在其他地方生根落户,不会造成严重的断代。侗族民歌有着独立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无法在广泛地传播领域中铺展开来。因此,便形成另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即:以传承促传播。在族群内部,民歌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各种礼仪活动和生活文化中都有民歌的参与,甚至在交朋友、谈恋爱、择偶婚配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因此,这便决定了作为湖南侗族子孙,必须要会唱民歌。族群内的长者和父母成为了孩子的老师,在耳濡目染之中,所有人都学会唱歌,并不断世袭。虽然这样的传播范围仅限于族群内部或民族文化群落之中,但是相对严谨和完整的传承链条,使各种音乐形态保留下来,直到被当代学者采风过程中发掘出来。

湖南侗族民歌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用功能和意象功能两个方面。从实用功能来讲,它在族群生活的方方面面担当重任,成为生活中不能够缺少的一种文化工具。全体侗族同胞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并在传承中严守规律。从意象功能来说,侗族民歌具有审美情愫,音乐的节奏、旋律、调式调性均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侗族同胞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美好的湖南侗族民歌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的今天奏响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杨晓.侗族大歌[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89-93.

[2]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处编.侗族曲艺音乐[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92-194.

[3] 吴浩,张泽忠.侗族歌谣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1:73.

作者简介:郑兆雨(1978-),男,河南郑州人,大学学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戏曲艺术。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0/0521/335.html

上一篇:贵州土家族儿歌艺术特征的探析
下一篇:浅析永新小鼓《老克的遗产》的音乐分析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