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典流传——以龚琳娜高唱《离骚》为例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1 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选词之妙 首先选词节选自《离骚》这一点就非常深入人心,倾吐了诗人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受的打击和迫害,表达了对王室昏庸无能和权贵腐败的愤慨。全文贯穿着一种形象

一、选词之妙

首先选词节选自《离骚》这一点就非常深入人心,倾吐了诗人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受的打击和迫害,表达了对王室昏庸无能和权贵腐败的愤慨。全文贯穿着一种形象美,塑造以死殉理想的高大完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然后文采华美、想象力丰富再加之气势恢弘、感情浓烈。其道尽了屈原的浪漫情怀和抱负。最重要就妙在节选的是最广为流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一段。译文解释道:前面的路又长又远啊,我将上天入地寻求知音。每次读到这都有一种代入感,能感同身受作者为理想不断求索的决心。句与句之间打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多七言句更有抒情性和浪漫性,句子之间的这种张力也是一种美感。再到用词,如“曼曼”二字同漫漫,形容遥远绵长的样子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丰富。还有“逍遥”“浪浪”这些词就用到了双声、叠韵、叠音,让音韵多变但又和谐,婉转悠长又不失抑扬有力增强了音乐美。都特别虚词“兮”的运用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整体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听觉上如音乐的节奏或语气一般,这不只是押韵美,也是作者心境变化的写照,看似将每个短句分成两部分,其实又紧密相连,这些都说明词句之间处处能发现美。

二、用钟之巧

这首作品的除了合唱团的伴唱还用到了很多传统民族乐器,有笙、笛子、大阮、战鼓等,最出乎意料的是把编钟搬到了舞台上,让两千五百年前的乐器重新发声。这套编钟是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但铸造工艺和音色上非常接近原件。曾侯乙编钟的音域能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当时我国的音律水平之高。整首作品里编钟不是单音的形式出现,而是多人一起敲击的多声部进行,让人声、钟声融合在一起让氛围更加灵动。在前奏部分就是编钟的大齐奏,有一种瞬间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即视感,在龚琳娜老师开口演唱之后,编钟的齐奏变为几件编钟的演奏,尤其是每一整句唱完间奏就响起编钟,这种相互呼应似乎在告诉人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主次之分。在重复两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后的最高音处,龚玲娜老师的人声与钟声非常贴合,像是钟声在伴奏,又像是人声在给钟声做铺垫,这种美,是谐和的、自然地。如今我们能听到的关于编钟的作品还是不是太多,若单纯研究自古留下来的曲谱相对来说局限了编钟的发展,这次结合《离骚·上下求索》,既有运用到我们传统乐器和传统的五声调式,又将当代的舞台艺术、演唱技法相结合,能让更多年轻人和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编钟音乐的魅力,发现它的美。这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编钟再次回到人们视线,不只是感叹和震撼,在了解它美妙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坚定地想把传统音乐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下去。

三、演绎之美

首先龚玲娜老师出场是身穿一身巫袍,盘了一个简单的发髻,看上去十分神圣不可靠近,上身是一个不规则的白纱长短袖,裙子则是黑白相间,没有多余的色彩,这服饰的美是简洁又不失威严的。再加上这首作品的背景是先秦时期,当时巫术盛行,楚声与之息息相关,多是祀神的民间歌舞的表现形式,所以龚琳娜老师的这身巫袍与作品紧密贴合,让观众在视觉上置身于作品的感受更加强烈。演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是整首作品一共唱了十一个“兮”字,有九个都在同一音高,龚琳娜老师把这九个兮字唱的非常统一,无论是气息的支撑还是真假声的转换。这个“兮”字虽是虚词,其实在演唱过程中很难把握它的音量、强弱,想要表现出那种语气和情感都需要比常人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离骚》才能在演唱时正确的处理,她的处理过程中,声音是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撑下完成,但又不失一种空灵神秘的美。很多地方有着她独特的处理风格,但也听得出是融合了多种唱腔于此,比如“上征”“求索”这些词演唱时就有点类似于京剧里黑脸的唱腔,为了突出词的气势、威慑力这样处理更加有渲染力。再比如中间人声和钟声交织的那一句长音“啊”,又似原生态那种不多加修饰,直抒内心情感的洒脱,演唱时了解自己的音色然后再结合当地戏曲元素,视听效果上最大程度让我们感受楚辞在千年以前是怎么被传唱的。龚琳娜老师的声乐本身塑造力就非常强,能驾驭各种曲风,这首作品我们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原汁原味,更是一位优秀歌唱家的高超音乐水平和音乐素养。特别是最后一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是全曲最高音,换气时非常自然流畅,头腔共鸣非常通透,唱到“兮”字时,位置保持的很稳,高音灵动又很轻松,听起来很舒服完全不觉得这个音很高。她的声音美,再加上处理时把自己情感融入作品中的这种美让这首《离骚·上下求索》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 语

在这首《离骚》中我们看到了结合当代艺术形式表达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时,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口味,又不失传统的内核与韵味,将传统文化“活化”。其实好看的、有视觉冲击效果,人们都会很喜欢。我们也要立足于自己专业去思考,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寻找传统文化的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力所能及的去发扬传统。龚琳娜老师再唱《离骚》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例子,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和艺术追求,善于挖掘传统音乐的美,再将其用更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 蒲亨强.寻千年楚声遗韵[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2] 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 周瑞.龚琳娜、老锣“中国新艺术音乐”艺术特征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0/0521/342.html

上一篇: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声声慢》的演唱分析
下一篇:浅议民歌演唱中高音区的发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