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人类早期的文明与河流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西方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还是人类早期的中华文明。 在中国,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大河孕育了早期的中华文明。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 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 在这一流域内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灿若星河的古人类文明。
对于黄河文化的概念, 学者多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讲。 广义上来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1]
从地理空间来看, 黄河文化又可划分为多个区域文化,以上游三秦文化、中游中州文化、下游齐鲁文化为主体,包含诸如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等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的文化体系。 总体而言,黄河文化可看作是自古以来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黄河流域地区的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人情、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
在文化演进发展的过程中, 黄河文化融合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并且,黄河流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形成了丰富而多样的黄河文化。 总体说来,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黄河流域所涌现的全部文明成果的聚合。 所以,黄河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由此看来,黄河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博大深邃。 它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哲学、科技、教育、语言文学、史学、宗教、民间信仰、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是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从不同视角对黄河文化进行解读, 有助于人们对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 同样也有助于人们对黄河文化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黄河文化是在人类与黄河的互动中产生和发展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把黄河文化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 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人们心中的“母亲河”。它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黄河”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黄河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所流经的每一方土地,养育的人民,并由此而产生的文明,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 从抽象意义上来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的体现,它表现在“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多元统一”的中华“大一统”观念里。
(一)“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1.“民为邦本”思想
黄河文化的内涵存在于黄河的自然母体中。 黄河起源于青藏高原, 流经腾格里沙漠、 鄂尔多斯高原,在晋陕峡谷奔腾而下,途经中州平原、后经齐鲁大地而入大海。黄河自西向东而下,哺育黄河岸边的众多人民,孕育了深厚而久远的历史文化,这显示出黄河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家园,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的早期文明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基础上,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 而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为中华农耕文明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以黄河文化蕴含着农耕文化的特质。 “民为邦本”思想是这种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
“黄河宁,天下平”是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共同心愿。 黄河的治理历来是兴国安邦的重大事件, 一部黄河治理开发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奋斗史。 这里蕴含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兴衰沉浮。 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窥见“民为邦本”思想的端倪。 首先,远古神话中黄帝战胜蚩尤,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之后黄帝带领百姓开地种田,植桑养蚕,种五谷、养家畜,发展石器和陶器等手工制造业,并把驯养的野马、牛驴等分给缺少耕畜的部落。很短时间,城内粮畜富余,穿衣用具不用发愁。这充分体现了远古社会时期黄帝作为部族首领, 以民为本,以人民为国家发展之根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良生产工具,为部族发展奠定基础。 这应是黄帝治世之道中“民为邦本”思想的有力体现。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0/0820/418.html
上一篇: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下一篇:怒从黄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