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背景
(一)乐曲简介
《黄土情》是一首极具西北特色的扬琴独奏曲。在中国音乐中,描写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乐曲非常之多,大多都为描写西北地区黄土高坡广袤无垠的地貌和歌颂西北劳动人民的善良淳朴。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者在兼顾前两者的同时,更将自己对过往岁月的一份思念之情寄托在乐曲中,使它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扬琴独奏曲《黄土情》共由5个部分所组成,分别是引子、慢板、赋格、快板、尾声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特色鲜明。在乐曲的创作中,作者运用八连弹、赋格、齐轮等一些演奏技巧,使每个部分拥有各自极具特色的主题,分别表现出黄土高原的绵延不断、凄凉广阔的自然地貌、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以及西北人民的憨厚真诚的情怀。
(二)素材来源
在期刊《漫步乐林》的记者白紫寒采访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黄河教授的文章著《黄河黄土高原情,天山诗画古道行——访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黄河》中谈到扬琴独奏曲《黄土情》的创作时,黄河教授讲述了他高中的一段“学农”经历。
在他少年时,曾去贫穷的西北农村地区体验生活,又因为年少多少会有些赖床,那家农妇为了叫他起床又不惊动他,于是每天在他手里放一个刚煮熟的鸡蛋,用鸡蛋的温度来唤醒他。早时的西北农村贫穷落后,土地常年干旱,收成很是不好,农民们只能饲养一些家禽来补贴家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善良的农民还每天省出一颗鸡蛋给他,每每想到这些作者就百感交融。集聚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些善良淳朴的人民的感激之情,一曲气势磅礴的《黄土情》就诞生了。
二、黄土情的创作特征
(一)技巧特征
《黄土情》的五个部分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在各个层面上展示了西北地区的广阔凄凉。
首先在第一引子部分中,节拍较为自由。曲子一开始的前两个乐句为前后呼应关系,高低音区上下行自带装饰音的齐竹给人展现了一幅黄土高坡广袤无垠的景象,再加上一串以半音关系为基础上行音阶和低沉的单手揉弦,又带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引子的后半部分中富有情感的轮音和手指拨弦的伴奏旋律给人描述了一种凄凉的景象。随后由慢起渐快的一串齐竹又转向了另一句富有情感,具有歌唱性的旋律,为引出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做了铺垫。
第二主题部分也是《黄土情》中最具演奏特色的一部分,它的精妙之处就是一开始的八(有时为九连弹)连弹。连弹的意思就是指由一个手连续奏出八个或者九个音,此处的连弹要求速度与力量的均衡性。高密度的连弹不仅丰富了旋律的流畅性,而且使音乐富有表现力。
这一具有独创意义的技法的运用,不仅完善了扬琴横向旋律的发音技巧,更加强了演奏者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使演奏者在演奏此处时脑海中不仅会浮现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景色,而且能感受到作曲者黄河教授对过往岁月以及善良淳朴的西北人民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后期旋律速度逐渐放慢,给人喘息的机会,随后乐曲进入了另一个情感高潮部分。
在第二部分的后半段中作者整个运用了轮音技法,在发音和旋律的进行上都做了细致的处理。首先,在刚开始是以“mp”为起始的一小段单声部轮音,进行到第二小节时,下声部旋律出现,在此处作者运用了对比式二声部的创作手法。前八小节都贯彻了这一种技巧,有利于做情绪的递进。在第九小节开始进入了双手轮音部分,力度逐渐坚强,“mf”的表情符号,预示了乐曲将要进入一个高潮部分。带有装饰音的双手轮音与越来越强的力度要求,由“mf”到“f”最后到“sf”。 左右手声部旋律的层层递进,将我们带入到乐曲情感最高潮的一个部分,使演奏者和听众感受到强烈的黄土情怀,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高原地貌中。在旋律持续渐强了10小节进入乐曲最高潮的部分之后,力度又弱了下来,由“mp”到“pp”,乐曲又回到单声部旋律上,同样也有低音的装饰音,有利于关系的递进。平稳安静的旋律进行预示了赋格段落的到来。
乐曲的第三个部分赋格,与前面两个大段落的宏伟庄重的气氛形成明显的对比。运用了左右手分开演奏旋律的技法,整个部分较为轻快活泼,节奏为慢起渐快到后面的富有动感。赋格段落左右手旋律各不相同但紧密联系,时而左手旋律主导,时而右手旋律突出,高低音区交相辉映给人一种对答山歌的错感。整段中的力度变化也较为明显,先是慢起“mp”,逐渐加速度四小节后直接上速度,力度变化也变成了“mf”,在中间直接为“f”,然后音阶集聚上行的同时又立刻弱了下来,如同耳语一般。随后的5小节做了一个左右手分别上下行的音阶进行,同时力度也持续加强,在最后两小节直接变为十六分音符的重音,速度也达到本段的极点,直接做了一个小收尾,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随后休止了半拍以后进入了本段的后半部分。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10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