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聚焦水与沙以黄河为例探索学科育人途径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5 1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设计理念 “黄河”是沪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学生详细学习的第一条河流,是在把握我国河湖宏观格局的“面”的基础上,对黄河这一“点”的深入学习。根据黄河本身的特点,教学

一、设计理念

“黄河”是沪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学生详细学习的第一条河流,是在把握我国河湖宏观格局的“面”的基础上,对黄河这一“点”的深入学习。根据黄河本身的特点,教学中分别聚焦“水”与“沙”,以两课时展开设计。

首先,第一课时以“探黄河水”为主线,引导学生说出黄河概况及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线,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探究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作用,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价值,这里突出的是学习河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接着第二课时以“寻黄河沙”为主线,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通过问题链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影响近年来泥沙量变化的原因,辩证认识人类活动和黄河的相互影响。了解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感受我国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树立人地协调观,这里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在带领学生认识黄河地理特征的基础上,从客观知识向主观认知的延伸中,理解黄河与我国人民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从而对“母亲河”建立敬畏、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多图层叠加,学生动手,经历学习

上海七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已有较大发展,具备一定的地理图文阅读、分析能力。但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有着较大的难度。而“读图”正是地理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本节课以图像系统为媒介,设置多样化的读图活动,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各类图像,认识黄河的特征及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中,借助硫酸纸,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图层叠加”的过程。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不仅吸引了学生读图兴趣、增强了地图信息提取的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在读图、识图、讲图的过程中,真正“经历学习”,在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在课堂展示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图1 不同比例尺下的黄河干流示意图

【活动准备】绘有不同比例尺大小“黄河干流示意图”的硫酸纸(见图1)。

【活动实施】学生选择比例尺大小合适的示意图叠加在地图册相应地图上,观察不同河段的特征。

2.综合地理要素,小组合作,读图分析

通过“图层叠加”,学生对黄河同一河段不同地理要素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梳理。通过思考黄河水对沿岸地区主要有哪些作用,将不同要素特征进行综合,加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活动实施】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借助硫酸纸叠加读图的基础上,分别总结归纳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特征,完成表格(见表1),并思考该段黄河水对沿岸地区有着怎样的作用。

表1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记录表分段 兰州-河口河口-桃花峪桃花峪-入海口参考地图(页数)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流经的地形区年降水量范围主要流经的干湿分区黄河水对沿岸地区有哪些主要作用

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青藏高原对于黄河汇集水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黄河干流在流经兰州后向北折向宁、内蒙古对于干旱区用水的重要意义,以及再向南折向晋、陕、豫、鲁对中下游人口稠密区用水的重要意义,正是这个中华大地上大大的“几”字孕育了几千年华夏文明,所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通过地理视角,从黄河水的作用感受到黄河的奉献,加深与黄河的情感联系。

3.从现象到知识,突出区域特征,建立空间联系

课堂是生活的延伸,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黄河的古诗词,补充“羊皮筏子”“宁夏枸杞”等生活素材,将真实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在丰富学生认知、调动课堂积极性的同时,突出不同区域的特征。

结合板书(见图2)直观呈现各河段“水”“沙”特征,便于学生结合现象对各河段展开比较与认识,从而理解区域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图2 板书

以水力发电为例,学生自主探究水电站建设的位置,强化对各河段特征的理解。同时尝试设置具有发散性指导意义的问题,在强化知识的同时,挖掘学生思维深度、扩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意识。

提问:大家想一想,黄河除农业、工业、生活方面供水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225/624.html

上一篇:黄河边的生命守护者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
下一篇:岁爱做健腿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