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鸡鸣三省之地鄂尔多斯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与草原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山西省西北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交界处的鸡鸣三省之地,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口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

在山西省西北部、陕西省北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交界处的鸡鸣三省之地,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西口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

1 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穿过底蕴深厚的黄土高原,奔腾进入渤海。川流不息的黄河两岸,孕育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原始文化和传统文化,迸发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之光。黄河文化的传承具备两大元素:一是黄河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使其得以流传千古,生生不息;二是人们对黄河文化的重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黄河文化得以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发展壮大(见图1)。

图1黄河老牛湾(甄自明摄)Fig.1 The Cow Bay of the Yellow River

黄河文化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 000年至公元前2 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那个时期三省交界处整体上处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陕西的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石峁文化与山西的后岗文化、陶寺文化以及内蒙古中南部的白泥窑子文化、海生不浪文化、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文化,此地成为文字起源、文明起源的重要发源地,成为以鼎、鬲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1]

黄河文化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化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为核心,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中心地带。商代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是朱开沟文化古人类,西周时期是羌方、鬼方,春秋时期是林胡、楼烦,战国时期是义渠、匈奴。这个时代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夏、商、周形成对峙。史书上记载,商王武丁曾派王妃女将军妇好征讨鄂尔多斯高原的羌方。[2]《诗经》记载周文王命令南仲到朔方去筑城,据说当时的朔方城就在鄂尔多斯高原上。

黄河文化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丝绸之路从西安、洛阳向西、向北,经过鄂尔多斯高原的秦直道、受降城道与草原丝绸之路连接,再向西、向北与参天可汗道相通,从而进入亚欧草原腹地。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 三省交界处的长城文化

中国长城是举世无双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气势磅礴,雄视古今,堪称中华瑰宝、世界奇观。长城早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等列为世界七大奇迹。1987年,长城(The Great Wall)当之无愧地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长城又经全球5 000万人“海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成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表现了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更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题词中,把维护修筑长城同爱国主义紧紧地联系起来。

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纵横十万余里,上下两千多年,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兴衰更替和荣辱变迁。因此,只有读懂长城,才能更深刻地研究和了解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说,要想更好地学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必须更好地读懂长城、研究长城,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长城既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厚重载体。

在鄂尔多斯高原与山西、陕西交界处分布有多个时代绵延不绝的长城,其中战国秦长城、秦长城分布于陕西和鄂尔多斯,隋长城分布于陕西榆林和鄂尔多斯,宋长城分布于山西省岢岚县和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明长城则在山西、陕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均有分布[3](见图2)。

图2准格尔旗明长城竹里台敌台(甄自明摄)Fig.2 Ancient enemy tower of Great Wall of the Ming Dynasty in Zhulitai village,Jungar Banner

鄂尔多斯高原南端正好是年降水量400mm上下的分界线,也是我国牧区和农区的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上,2 000年以来,年降水量400mm线在南北摆动,牧区和农区的分界线也在南北摆动,自古以来,鄂尔多斯高原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天堂,而鄂尔多斯高原以南、以东地区是中原农耕王朝的粮食产区,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迥异的文化和习俗在这里碰撞、交融,甚至因为政治、军事的原因在这里冲突、战争。故而鄂尔多斯高原分布着战国、秦、隋、宋、明等几个时代的长城,就是因为这个气候因素所造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差异。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城地带,从商周以来,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王朝军事冲突的中心地带,战国、秦、隋、宋、明等时代在这里修筑长城,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并且由于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相互的多样性经济、贸易需求,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吸引和交融,使鄂尔多斯高原成为多民族融合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区域。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303/667.html

上一篇:黄河夜与火的七次交谈
下一篇:正解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