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部钢琴协奏曲最初创作于1969年,随后经过多位音乐人的不断创作和改善,最终在1970年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次公演。它的第一次演出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广受国内外音乐界的称赞。后来人们将《黄河》与《梁祝》并称为我国交响协奏曲的双子星,代表了我国协奏曲的璀璨成果。《黄河》诞生于一个红色的年代,体现出黄河两岸英雄儿女之英勇无畏。赞扬了华夏民族千年以来的光辉形象与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精神,批判了外来入侵敌人的凶狠野蛮以及对中华儿女的无情迫,以此为媒号召全国乃至世界人民为抵御外敌、保卫祖国而战斗到底,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有如丰碑的中华民族形象。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作为这一部钢琴协奏曲的原型,对《黄河》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精神形象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黄河大合唱》的文本原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我国的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吟》。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光未然带队行进和转移时遇到了极其壮观的壶口大瀑布,见证了河上舟子们与暴风巨浪斗争的画面,聆听了悠长洪亮、结实沉稳的船工号子。见到了如此豪迈壮观的景象,他便产生了灵感,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写成了我著名诗作《黄河吟》,并将这一诗作朗读给了战友们听,其中一个战友便是《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他就是听到了《黄河吟》这一豪迈壮阔的诗作之后,进行了谱曲和伴奏音乐的创作,从而产生了我国民族史上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应该说《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是我国上个世纪最杰出,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合唱作品。
在这之后,由钢琴家殷承宗牵头,在众多钢琴家、作家、指挥家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改编工作。作品由原来合唱的八个乐章减缩为四个乐章。当时处于文革时期,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在创作第一章到第三章时,艺术家们加入了《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色彩,而在第四章节首尾部分加入《东方红》的旋律。中西方元素的精妙融合打造出了一个完美的结构,并以绚丽的音乐技巧、感情层次以及波澜壮阔的音乐意境征服了国内外的观众,自此《黄河》成为了享誉中外的钢琴协奏曲作品。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技法
《黄河》这一部钢琴协奏曲诞生于战争时期,其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都表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它渗透着我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表现了我国人民不屈服于压迫,勇敢奋斗,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所以想要对这音乐作品有更加详细清晰的认识,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旋律
在音乐的编创中,若想直接明确的体现作品中的民族艺术特点,最妥当的方法就是将旋律民族化。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大量运用了民间音乐素材,穿插有《东方红》《国际歌》的旋律片段,使得各种旋律素材得以完美融合。在这一部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中,开始便通过雄浑的音调奠定了本部作品的音乐表现形式。其快速变换的半音阶形式,强烈的表现出了黄河船工们的勇敢坚强,表现出了他们依靠澎湃汹涌的黄河生活的坚强与激昂,从而在这一方面也衬托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气质,表现了我国人民坚定勇敢的民族风貌以及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而在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引入了《东方红》的主旋律,通过该著名歌曲的旋律,使得其音阶和力度不断攀升,从而达到更高的音域,也使得整部作品的气势达到了高峰,将整部作品的形象表达推向高潮,这一表现形式也对表演者的演奏技巧和演奏力度存产生了极大的考验。
(二)和声
和声色彩与织体的虚实结合是推动主题旋律的重要因素。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其表现形式上,将西方的传统音乐形式和中国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它也是一部典型的中西特色结合的音乐作品。在《黄河船夫曲》这第一乐章之中,将D大调作为引子,通过船工号子的旋律部分过度到主干音,展现出了船夫们生动豪迈的生活形象,也从另一方面展现出了船夫们英勇豪迈的意志品质和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魅力。在第三乐章的《黄河愤》之中,通过降e大调进入音乐,进而通过高音区的独奏打造出清澈高远的音色效果,进而烘托出了深远悠长的旋律色彩,为之后的变调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使得观众听觉上更加的丰富,进而创造出了良好的音响效果。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425/1047.html
上一篇:跨过起跑线曾志创作的乐歌
下一篇:黄河是一款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