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特别策划《黄河人家》,讲述沿岸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时代变迁中,与黄河的和谐共生。请听第八篇——《岁岁安澜的河》。
黄河河南段,西起灵宝,东至台前,河道全长711公里。
黄河之险,险在河南。河南地处黄河“豆腐腰”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历史上三分之二的决口发生在这里。
黄河流至郑州桃花峪,山地与平原在此分野,黄河摆脱最后一处山地的束缚进入下游河段,流速变缓,泥沙长期堆积,下游河床高出两岸河堤之外,形成“地上悬河”。
开封悬河示意图(黄河博物馆供图)
开封,因河兴起,多次被冲毁,又就地重建,开封的地下深埋着历次被黄河水患淹没的六座城池。从没有一座城像开封这样,与黄河生死相依。
“电话响铃三声内必须接
20分钟内就要赶到抢护现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黄河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洪水的考验。7月下旬到8月上旬,黄河防汛的关键期,也是张飞一年里最忙的时候。离家不到一公里,他半个月没进家门。
张飞在黑岗口险工和队员们防汛
张飞:夏季、秋季,是以伏秋大汛为主,防洪、抢险、巡查为主,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哪怕晚上一两点,电话响铃三声内必须接,20分钟内就要赶到抢护现场。
张飞是开封黄河河务局的修防工,忙碌的空当,他偶尔能在大堤上看到舅舅阎庆彦的身影,或疾步快行,或远远眺望。阎庆彦是河务局的退休职工,十几年来,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堤上走一圈,沿着防汛路,从柳园口走到黑岗口。
张飞(左一)和队员们在黑岗口险工
阎庆彦:七八九三个月的时候,我基本上每天都到工地,这几道坝都是我盖的……
张飞:一代治黄人的时候,纯粹是靠肩扛手挑,二代是刚刚有了设备但性能达不到,现在我们这个先进化的设备。现在我们有先进化的设备,8个人配合机械设备,基本上能达到他们百人的工作效率。
开封城就坐落在黄河的一段河岸上,城北是一堤之隔的滔滔大河,东西南三面是开阔的豫东平原。这条家门前“悬”在头顶的大河冬天凛冽、夏天火热,时而温柔、时而暴虐。
土生土长在黄河岸边,要把治黄的接力棒传下去
阎庆彦1946年出生,这一年,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拉开了人民治黄的序幕。他的父亲阎家桂加入了治黄队伍,一手拿枪、一手修堤。治理黄河的经历,老人骄傲了一辈子,也给家里的孩子念叨了一辈子。
一代“治黄人”阎家桂的工作证(受访者供图)
阎庆彦:老父亲最后临终的时候还交代,治黄事业要像接力棒一样,传好传下去,黄河之水生生不息,能在一线,这就是一种福分。
1978年,本在开封钢铁厂做工人的阎庆彦给组织写了一封申请信,最后一句写道:我请求把我派到黄河一线去,我要守着她、建设她。
遥望着花园口的“镇河铁犀”
阎庆彦:为治黄事业做贡献,参加治黄队伍,这是我的一个梦想。1978年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组织上再三考虑,把我接收了。我可到治黄第一线了,心里很高兴。
1982年,在父亲曾经跟黄河“过招”的地方——黑岗口险工,阎庆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超标洪水。
阎庆彦:当时我是一线工程队的,15,300的水位(立方米每秒洪水),比1958年的2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还要高。开封这一段就是有名的悬河,黄河一望无边,河槽基本拉满,险情由柳园口发展到黑岗口险工,一个多月,我离家10多里地,没有回来过。
黄河人家(一排右一童年张飞,二排右二姥爷阎家桂,三排中一舅舅阎庆彦)
阎庆彦说,他的父亲是黄河一代,他和妹妹是黄河二代,妹妹的儿子张飞是黄河三代。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0/102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