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古人留下来的奇珍异宝无数,只是绝大多数都还未被发现。而对于这些古物,中国向来都是十分的重视的,并且致力于在民间回收,并妥善的保护。然而,却发现有一件唐朝年间留下来的古物,但国家方面竟然没有将其妥善的保护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古物便是产自唐朝年间的开元铁牛,也称为黄河铁牛,其重达70吨。然而,对于这庞大的古物,却是将其露天摆放,完全不做任何的保护,提及对其的保护之时,专家竟然直呼不敢!什么原因,让我们下面讲解。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如今的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以及唐开元铁牛便位于此处。而后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没入了水中,并悄然的消失了。
于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的老人回忆称,在枯水季节,下水还是可摸到铁牛牛角的,并且行船也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而等到了50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因此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了。
等到了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以及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一年多的查访和勘探,于次年的8月发现并且出土了唐开元铁牛以及铁人,这件事情引起了各界人士关注。
在1998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的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除此之外,还有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而这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这在国内外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些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其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且各轴不同,并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
牛的造型生动,前腿是作蹬状,而后腿作蹲伏状,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而其尾施铁轴,以系浮桥。其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还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的痕迹,并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这开元铁牛亦称为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其作用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至于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
这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其他多种作用。在《易经》中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且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于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其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这开元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且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还分南北两组。两牛为一组,并前后摆列,其面朝西。开元铁牛等为唐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一斑。
那么,为何这样重要的一件文物,专家们不应该是相当的疼惜,急切的想要将其保护起来吗,为何在1998年打捞出来之后,却一直都没好好的保护,反而是将其露天放置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其实,专家一早就进行过保护工作了。
对此,山西省文物局的考古研究专家说,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也依然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再加上实际施工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事先的预计,例如用什么样的工具提升,以及如何做铁牛底架,要采取何种办法,使其在不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安全着陆,还有如何防锈除锈等,一直困扰着专家。
甚至于,还有专家实际行动了,可结果却是让开元铁牛遭受了损伤,于是最后只好作罢,在没有好办法的情况下,只能先搁置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1/0302/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