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唐】杜牧
文物,作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记录着民族最初的爱与感动。观赏这些文物,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触摸到祖先的温暖。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出土时依旧保存完好,跫音清澈如昨,让我们穿越千年,感受到战国时期的音乐之美;秦始皇陵兵马俑,震撼世界,千古一帝的浩瀚气势,即使穿越千年,也不减分毫;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帛画,表现了汉代人对于生死的想象,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汉代的衣着服饰。唐代的李白《上阳贴》,承载着盛唐气象,透过这幅图,我们能够追忆那个风云际变,英才辈出的盛世大唐。正是因为文物如此重要,因而,当有关部门发掘出一项文物时,通常都会妥善地保存,以防文物破损。但是,有一个特殊文物,当它从地底被挖出时,却并没有被送往专业的博物馆保存,反而直接放在露天不管,他就是黄河铁牛。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不怕损坏文物吗?专家直接回答:“不敢动。”黄河铁牛的来历
黄河铁牛铸造于唐代开元年间,共有四尊,距今已经1200多年。关于它的最初用意,众说纷纭。有专家研究说,这是因为黄河连年泛滥,为了震慑黄河水,压制频繁的水患灾害,于是当地人民根据《易经》记载的“
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的说法,铸造了黄河铁牛,并将他们放在黄河两岸,以作震慑之用。
也有专家经过考证后说,这是当初在修建黄河上的蒲津浮桥时,为了稳固浮桥,促进秦晋之间的交通而铸造的。到了元代末年,浮桥毁于战火之中,于是四尊铁牛便也失去了作用,就此荒废在那里。沧海桑田,黄河也在奔流中因为泥沙淤积而多次改道,于是这些铁牛便渐渐掩埋在河水深处,逐渐不为人知。
根据当地人民的回忆,在20世纪40年代时,每逢枯水期,人们下河时都还能摸到铁牛的牛角,过往的行船偶尔也会被牛角损伤。后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为了治理黄河连年的水患灾害,上游修建了天门峡,以便用来防洪发电。因为水库蓄水,河道淤积更加严重,黄河铁牛于是被掩埋得更深。
直到1988年,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艰难的筹划,黄河铁牛终于被挖掘出来,重见天日。但是挖掘出来以后,如何安置这些黄河铁牛,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黄河铁牛是铁制品,而如何保存铁制性质的文物,依然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难点。况且,黄河铁牛重达70吨,如此庞大的体量,很难找到空间来储存。
这种重量的文物,如果贸然搬运,途中会不会发生二次损坏;贸然搬离原来的地方,对铁牛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谁也不能保证。最终,专家们决定——“就地安置”。也就是说,不搬离这些黄河铁牛,直接在挖出的地方露天安置他们,保持原貌。有人担心,好不容易挖掘出来的文物,如果不运往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反而直接这样露天陈列他们,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会不会对文物有所损坏。
专家解释说,不是不想往博物馆送,而是真的不敢动,70吨重的巨物,运输难度可想而知。相比送往博物馆,黄河铁牛在路上会受到的磨损,以及送往博物馆以后,会产生何种难以估量的影响,就地安置黄河铁牛,恐怕是一种最稳妥的办法。 但是,即便是露天安置,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防锈除锈,如何防止自然的腐化,如何防盗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这几尊黄河铁牛依旧矗立在黄河岸边,有关部门将他们保护得很好。
虽然因为长久的日晒雨淋,黄河铁牛不免也产生了一些锈迹,但都在可控制范围内。由此可见,对于这种体积庞大,不适用于长途运输的古文物来说,露天保护也是一种文物储存办法。
他们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磨损,而且能够让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欣赏到唐代的工艺铸造之美。
上一篇:黄河为啥叫河,长江为啥叫江二者有何分别作为
下一篇:河南“黄河之礼”场景文创潮玩形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