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当21岁的常昊首次站上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舞台时,他可能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他将在世界大赛中连拿六次亚军。上世纪80-90年代,年少成名的他一直被棋迷和围棋界寄予厚望,然而一次次的重大挫败让他倍感压力。但做过运动员都知道,面对最为不利的局面,唯有忘掉过去,坚守初心,才有可能圆梦。
如今再提起这段经历,常昊的言谈间更多的浮现出“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释然。本期《体坛佳音》,新华体育特约主持人——奥运冠军徐莉佳将对话常昊,一起来看一看他30多年围棋生涯中的大小故事以及点滴体悟。
十岁开始“上班拿工资”的围棋天才
我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老式里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有任何体育或棋牌背景。身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相对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小孩子在当时也没有特别多的娱乐活动。碰巧我对益智类游戏特别感兴趣,因此从小我的父母会制作一些智力棋具给我玩,既便宜也能开发智力,我对此爱不释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接触到围棋之后,我发现围棋才是更有趣的那一个,其它的游戏与之相比简直“弱爆了”。于是,我在六岁时就有了学棋的想法。直到现在,我都很少会去玩其它的棋牌游戏,因为我从小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围棋上。很多人会认为我围棋下那么好那五子棋也一定很会下。但事实是,下五子棋我其实是个“菜鸟”。
1986年6月9日,上海9岁选手常昊(右)在“神童杯”决赛中,胜四川11岁选手余平,荣获冠军,从而结束了由北京《体育博览》杂志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神童杯”围棋邀请赛。来自全国16个省、市44名5至12岁的小棋手参加了这次邀请赛。新华社记者黄景达摄
然而,当年围棋运动远没有今天这么普及。直到我学棋几年后的1985年,“棋圣”聂卫平老师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上一举成名,才将这个项目真正带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因此当时要去哪里学棋是一个大问题。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母亲的一位同事介绍说,坐落在上海人民广场的市体育宫(现在的上海大剧院所在地)可以学,于是就在那里开启了我的围棋之路。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又辗转到了南京西路上的上海体育俱乐部(现上海体育大厦所在地)练棋。
“神童杯”围棋邀请赛,1986年6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式。经过5天8场比赛,上海江阴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常昊(9岁)夺得“神童杯”。这是在闭幕式上九段棋手聂卫平和常昊(右)下指导棋。 新华社记者王景英摄
在学棋两年后,我就进入了上海棋社(现上海棋院),再过了两年我又被选入北京的国家少年队,蹿升速度有目共睹。我想这除了得益于我对于围棋的理解能力较之同年龄的孩子要出众一些外,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个人对于围棋的喜爱,我在这项运动中花下去的时间精力要比其它孩子都要多。别的孩子可能在初级阶段每周只会在围棋训练班练习三次,而我就会去练六次,初级和中高级班的课我都去上。即便有时候自己水平跟不上,轮不到下,我看人家下也好,这有点像现在孩子看高手打王者荣耀的感觉。
第二届神童杯围棋邀请赛经过7天角逐,1987年6月7日在北京结束。 上海11岁的小棋手常昊(左)在决赛中战胜火车头体协10岁小棋手周鹤洋蝉联神童杯围棋赛冠军。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在进入国家队之前,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也给予我未来成长极大的鼓舞。1984年,在扬州举行了一场全国最高水平的国手赛。我当时才八岁,跟着我的启蒙教练邱百瑞老师前去观摩,他正好也是那场比赛的裁判长。比赛进行了半个月,我白天就观看高水平的比赛,晚上如果国手们有空,他们也会给我一些指点。就是这样的机会,我第一次和聂卫平老师对弈,当时他让我五个字。如果我没有记错,最后我还赢了聂老师。当年八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水平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我也早早开始在围棋圈小有名气。
上海市江阴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常昊在1986年全国少年围棋赛中夺得了冠军。这位9岁的孩子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课余时间爱好围棋,在上海市成人围棋友谊赛中获二段棋手。 沈惠章摄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1/032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