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雾岛
上一篇文章说完了山西,最后留了一个引子说大名府。大名府的地盘如今在三个省的范围之内,除了已经说过的河北,这次我们来聊聊河南和山东。
打元朝开始,中国有了行省这个行政单位,一般来说我们的文章都从这一部分开始说起。元朝的时候,从黄河下游到长江下游的广大区域被划进了一个硕大的行省里,其名称也非常简单粗暴,即河南江北行省。其囊括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现在的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各省的大部分区域。而山东和河南的其余部分基本上都属于中书省直辖。
从省的角度来讲,这算是“河南”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行省名称当中。而如果说这两个字出现在第一级行政区划的名字里,早在唐朝就有过河北道和河南道,而且这里面的“河”确乎也是黄河,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图一河南江北行省
到了明朝,一上来就分别设置了河南省和山东省这两个不同的省份。虽然洪武九年(1376年)省就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但是大家习惯上还是会把这些第一级行政单位叫成省或者行省。当时的河南除了北边和直隶大名府相邻的部分之外,其余的边界已经基本上和现在大体相近了。
山东的辖境和现在的差别大得多。南部和南直隶的边界和今天差别不大,西北方向稍往外扩,但重点在于,当时的山东跨过渤海管着对岸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25个卫、2个州。看明朝地图的时候,很多人只能在山东的传统区域找到一个“东”字,另外一个“山”得留心去辽东半岛找。
这两个地方的省治也值得一说:河南的省治在开封,这地方往前推几百年都算得上是政治中心;而山东的省治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在青州,直到洪武九年才搬到济南,到现在都没再动过窝。
图二明朝山东、河南省版图
到了清朝,河南的版图基本上没啥太大变化,此处就暂且按下不表了。而山东丢掉了自己渤海对岸辽东半岛上的全部领土,其他的地方变化也不是特别大。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
1936年2月,河北和河南打算换地,其中河北的长垣、濮阳、东明给河南,河南的武安、涉县给河北。这套双方你情我愿的方案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行,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整个民国期间,两个省的省治都曾搬迁过,而且都和日本人的入侵有关。受济南惨案影响,山东省政府曾于1928年6月到1929年5月搬到泰安,在此前后一直都在济南,无非就是从历城县搬到了济南市。而抗日战争期间,河南省政府从开封出发一路搬迁:1938年6月从开封跑到了镇平;1939年10月跑到洛阳;1942年4月跑到鲁山,同年9月跑到内乡县丹水镇,也就是现在的西峡县的丹水,没过多久又跑到卢氏县的朱阳关。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开封。
真正大的变动,直到两省完全解放之后才开始。
1949年8月1日,平原省正式成立。按照官方的说法,建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包括且不仅限于治理黄河,肃清土匪、敌特势力和反动会道门,支援前线,恢复生产等等。
平原省出现在晋冀鲁豫的交界处。平原省从河北拿走了大名专区的南乐、濮阳、清丰、长垣、东明;从河南拿走了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临漳、武安和涉县等地除外,这仨被河北接管了),包括安阳专区、新乡专区,另有部分地区和濮阳组成了濮阳专区;而从山东拿走了当时的聊城专区、菏泽专区和湖西专区。这些地区普遍都是自抗战时期发展出来的革命老区,除新乡和安阳部分地区之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冀鲁豫地区辖地。
图三平原省辖区图,1949-1951
平原省建立时超强的目的性,决定了这个省在局势相对平稳之后的命运。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调整省、区建制的决议》。这条决议除了把察哈尔省拆给山西和河北,以及合并苏北苏南公署之外,其他所有的内容都是在研判冀鲁豫之间的领土问题。
平原省拆掉之后,聊城专区、菏泽专区(除东明县)和湖西专区,外带濮阳专区的朝城,范县、观城、濮县全部被山东拿回,其余全部被河南拿走。而原属民国时期大名专区的南乐、清丰、濮阳、东明和长垣五个县,因治理黄河之便不再还给河北;同样的道理,为了治理漳河,武安、涉县和临漳三个县也为河北所留,不再还给河南。此外,山东和河北在建国初期划界时的省份按照既往原则划分:盐山、庆云、南皮、东光、吴桥、宁津从山东手里拿给河北;而恩县、武城、夏津、临清、馆陶、邱县等县六个县全部被山东拿走(这事貌似之前在河北那篇文里忘了说了)。而临清、冠县和邱县在解放前曾经在河北威县境内留下一块飞地,也在这次调整中划给了河北。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1/0616/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