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5日电 主题:黄河之美与兰州之美——兰州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
兰州,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在甘肃这座素有“金城”之称的甘肃省最大的城市,人们对母亲河的感情更加深了。通过持续努力恢复黄河水生态,绿化两岸增美,高质量发展,形成“净水、绿山、城美、民乐”的新局面。兰州正在逐步实现。
一条清澈的河水顺流而下
这是8月12日拍摄的黄河兰州段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范培深摄
兰州市整个区域都属于黄河流域。境内黄河干流全长150.7公里,有超过300万人生活在水面上。一年来,兰州为黄河健康作出积极努力。
烈日下,雷潭河黑臭水体治理整治项目项目经理马国鼎忙忙碌碌,“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26.23公里的干线管道已实现污水全收集,项目试运行超过1个月,水质达标。"
雷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流域多为城乡交汇处。水体黑臭问题一度突出。小管子和河堤上的小裂缝留下的黑痕,记录着黄河所承受的沉重负担。目前,兰州开展的8个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
8月7日,一名市民在兰州北岸参加马拉松比赛。黄河兰州段在公园内奔跑。新华社记者 多磊摄
兰州市为了给黄河“减负”,在整治黑臭水体的同时,还启动了四项污水处理扩容升级城市地区的植物。记者在兰州市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看到,经过物理、生物等多重处理,恶臭的城市污水恢复清澈,汇入黄河。
“升级改造后,排放标准将从B级提升到A级,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将提高到30万吨。”兰州市污水处理监督中心工作人员陈东表示,全市4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后,日处理污水能力将从60万吨提高到80万吨。
今年,兰州市对黄河排污口进行了三轮排查整治。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应用,使污染源难以隐蔽。 “除了排污口数量排查,我们还通过溯源、监控等手段,实现了黄河的精准治理。”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邢立峰说。
数据显示,黄河兰州段主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出站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二级。连续多年。
2019年底,万众期待的新水源兰州投产。项目设计年引水量8.3亿立方米,现有取水量2.77亿立方米。
黄河兰州段城市风光(摄于4月16日, 2019)。新华社记者范培深摄
黄河平坦,天下太平。 8月21日,黄河兰州段迎来今年最大流量3640立方米/秒,堤防安全得到保障。 2015年实施的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将在年内完成。 70余公里新建、维护加固堤防、护坡、护岸,有效提高了黄河兰州段的防洪能力。
“过去,兰州的防洪压力很大。现在河流边界和管理保护范围已经明确,为黄河安澜奠定了基础。”兰州市黄河治理站站长郭德军说。
黄河上常有青山
沿着蜿蜒的山路,在海拔2000多米的兰州市榆中县北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叫“龙上”。塞罕坝”地——公井林场。这里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生长了60多年的老杏树,只有1米多高,三代人千余人接力造林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了12万多亩的绿色奇迹。
6月15日,兰州市城关区蓝铁泵站在黄河治理工程现场,黄河之声合唱团开展合唱活动。新华社记者范培深摄
导演霍彦君还记得刚来公井林场时的情景。“山上几乎没有草,只见一片白茫茫。地不能接水。下雨时泥沙入河,山上干涸,河水越来越浑。”
北山脚下是黄河,一级支流万川河,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曾因大量采砂而支离破碎,长流河已成为季节性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问题出在水在,根在岸。1959年,公井林场成立,开垦荒地植树、保护流域土壤的重任落在了林场工作人员身上。
“鱼鳞坑”救了这棵树,林业工人在山坡上一层一层地挖大坑,一到下雨,坑就变成了一个储水池,看起来就像鱼鳞从一个
耐旱乔木灌木穿越到“鱼鳞坑”,扶正、填满、压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棵树接一棵。如今,万川河流域的幼苗成活率已提高到85%以上。
“山地绿化对万川河、黄河的保护作用明显,现在雨水不再形成地表径流,水体变清,水量充足。 ”渝中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钱宇红介绍。
去年4月,万川河恢复了四季长流。岸边芦苇摇曳,水鸟成群,一股清流向东流入黄河。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1/0818/1418.html